医教及事业单位公考 / 教师从业 / 教师资格证
91搜课网
2022-10-29 14:51
一、单项选择题
1.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依序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 )。
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
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
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国理念
[答案I 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西周时期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可以建立的祖先宗庙数量不同,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有明确规定,说明西周统治者通过强调等级礼制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B项说法正确。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A项说法错误。题干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周时期的宗庙礼制,没有强调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和封邦建国的治国理念,C、D两项说法错误。
2.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答案]B。解析:“日困而还,月盈而国”的大意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的是辩证思想,B项正确。
3.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西汉丞相田蚧奏请汉武帝,将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从官学中清除,安排儒者数百人做官。此后,不治儒家经书的博士均被废罢,只剩下儒家的“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
A.黄老之学走向消亡
B.治国方略选择纯正的儒家思想
C.儒学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
D.儒学的主流地位得到强化
[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官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授经书的博士,都限定为儒家,这表明儒学受到西汉统治者的高度重视,C项符合题意。题千强调西汉统治者重视儒学,不能由此推断当时黄老之学走向消亡,A项属于过度推断。汉武帝独尊的儒学已经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内容,B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期通过官方教育推行儒学,使其主流地位得以确立并非“强化”,D项说法错误。
4.东晋南朝时期纸的种类很多,有赤纸、麻纸、敕纸、法纸、藤角纸等。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一次就送给谢安9万多张纸。朝廷曾下令:“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种现象( )。
A.体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B.促进了文化高度发展
C.说明了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
D.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纸的种类很多,朝廷下令将纸作为书写工具,这有利于文化的高度发展,B项正确。题干内容不能表明当时纸的出产地和生产方式,因此无法体现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点,A项说法错误。题干内容未涉及官营手工业主导造纸业的相关信息,C项说法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D项错误。
5.唐朝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朝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江淮地区农业发展,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 .直被贯彻,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D项错误。
6.王安石变法中,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官府统一收购和运输物资的措施
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
D.均输法
[答案] D。解析:均输法是官府统-收购和运输物资,保证京城的物资供应,节省采购和运输费用,打击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的措施。D项符合题干要求。市易法是政府调节商品贸易,平抑物价的措施。方田均税法和青苗法是有关农业的改革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
7.雍正皇帝在《御制朋党论》中提出:“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上述内容在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封建制度渐趋没落
C.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雍正皇帝认为天下-切言行应以皇帝为标准,天下所有人都为皇帝服务,不应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8益强化, A项符合题目要求。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C项属于对题干内容的一般性总结,不符合题目要求。
8.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泰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清政府在美国的旧金山,日本的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均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解析:各国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C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干中清政府只是在美、日等国设立领事馆,不能据此推出清政府在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B项属于过度推断。A、D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予以排除。
9.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问世后,迅速成为当时学术界内的焦点话题之- -。下列选项中与《天演论》属于同一时期问世的作品是(’)。
A.《海国图志》
B.《康辅纪行》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应诏统筹全局折》
[答案] D。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思想。魏源于鸦片故争后创作《海国图志》。《康辙纪行》是-部介绍我国西南地区情况的著作,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作品,发表时间是1919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开展变法的文书,与《天演论》都处于戊戌变法期间。
10.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客观上( )。
A.扭转了天津混乱的治安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扩大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D.强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八国联军的相关规定侵犯中国的主权,袁世凯在天津及其周围设置巡警客观上有利于体现国家对天津行使主权,B项符合题目要求。A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北洋军阀此时尚未形成,C项说法错误。D项属于因果倒置,予以排除。
11.陈独秀在谈到党内合作的方式时说:“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这表明( )。
A.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
B.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陈独秀排斥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迫于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尚不成熟,A项错误,B项正确。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既有正确意见,也有错误意见,C项错误。陈独秀排斥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不是排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项错误。
12.1942年3月,由史迪威和郑洞国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和滇西地区同日军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作战,参战官兵将近20万人。日军被迫从东南亚和中国战场调集兵力进行支援。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和滇西地区的作战行动( )。
A.支援了美军中途岛战役的作战行动
B.标志着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的开始
C.缓解了中国华北战场的抗战压力
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答案] C。解析:根据相关史实可知,1942 年是扰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由于日军的扫荡,华北地区的抗战十分艰难。中国远征军在细北和滇西地区的作战,迫使日军从东南亚和中国战场调集兵力进行支援,这就缓解了华北战场的抗战压力, C项说法正确。中途岛战役是发生在太平洋上的一场海空作战,两者的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中国战场对8战略反攻开始于1944年,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于1942年1月,而中国远征军开始作战是在1942年3月,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13.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冲突,苏联政府在声明中含糊地表示遗憾。1962年10月, 苏联在《真理报》的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这种转变表明( )。
A.苏联对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主义阵营得到进一步巩固
C.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国际局势影响了苏联对华政策
[答案]D。解析:结合相关史实可知,苏联对中印两国边界问题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受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即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D项符合题目要求。苏联对华政策在题千中的历史时期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A项说法有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受到冲击,B项说法有误。C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
14.2017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粵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答案]A。解析: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同其他区域发展观念相比,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C、D三项与题干内容不符。
15.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苏格拉底等人的主张( )。
A.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考、关注正义,主要是对古代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进行反思,B项符合题目要求。A、 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
二、简答题
16.简述明初专制主义的加强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明初专制主义的加强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如下。
(1 )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是最高长官,六部各不相属,一切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设置殿阁大学士,内阁之名自此开始,但这时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后来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
(3 )中央除六部外,还有五府、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部门。通过机构的改革,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17.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应考虑哪些方面?
【参考箸案】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 1 )探究性学习不是探究性表演。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而非徒具形式的表演作秀。
(2 )不能为追求新异而忽视定论。探究性学习是对已有成果的再发现,是-种学习方法,是要通过它达到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而非否定。
(3 )探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正常的接受性学习。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靠不断积累,探究性学习只能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4)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素养。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与之平等合作。第二,教师要不断地再学习。历史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提出挑战。
18.简述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语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语设计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历史课堂教学的导人语,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不要强行加塞,不要使导人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历史教师选取的导入语,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语,即使生动精彩,也不足取。
(3)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导入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要照顾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理解能力,使学生容易接受。
(4 )符合不同课型的需要。导入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三、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标准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材料二:
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 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056家;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个行帮、581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当时的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到1912年, 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古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
【参考答案】: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商晶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国家政策的影响(赋税政策的调整,如“一条鞭法" 的推行、摊丁“人亩等);白银逐步货币化;社会观念的变化(如.重商、崇商观念,工商皆本的思想)。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建立行业和经营的基本秩序;承担商业活动中的信用与保证功能;收集与交流有利于商业经营的重要信息;调停从业者在工商业上出现的纠纷;与政府抗争以维护商人权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我国近代商会的特点:体制健全;打破了行业和地缘的限制;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法律上有一定的保障;凸显现代性(资产阶级性质) ;商会内部运作流程具有民主性。其历史作用:促进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促进民众思想解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2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描述。
(一)辨题:辛亥革命是否成功?
正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反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二)辩论人员
全班分为正方、反方两个大组,既有学生代表进行辩论,又有全体学生自由发言参与辩论。
(三)辩论规则和程序
(1)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足,引证恰当,分析透彻,史论结合。
(2)辩论程序:陈词、自由辩论、总结。
[陈词阶段]
正方、反方各派三名学生发言,阐明本方的辩论立场。
[自由辩论阶段]
正方、反方向对方提问并回答相关问题,继续阐明和论证己方观点。
[总结阶段]
正方、反方分别总结陈词,针对辩题、已方的立论和整体的辩论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问题:
请对教学设计中该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16分)
【参考答案】
(1 )该教师做法的优点:该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组织辩论课,为初中生展现了-个历史学习的崭新舞台。一方面,大量的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使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自已的知识面,对讨论的主题有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而,讨论和争辩又使他们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得到交流与融汇,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该设计中,教师对辩题、分组、辩论的规则和程序等的安排思路非常清晰。
(2 )该教师做法的不足:要使本节辩论课顺利开展,在设计中还有必要增加一些内容。第一,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的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写出辩论提纲,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多搜集资料。第二,在总结陈词部分,教师应做总结性的发言,为学生的辩论活动做概括评价,提出一些有 关历史评价的科学性方法和原则作为对学生发言的指导。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
四、教学设计题
21.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课文摘录: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的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电视剧《贞观长歌》片段并提出问题一电视剧 《贞观长歌》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吗?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 -种怎样的局面呢?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进入到正课的讲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鲜活的视频,带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帮助学生迅速人历史情境。同时,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课教学活动的展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出示隋炀帝实行暴政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归纳得出隋朝灭亡的原因,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2.唐朝的建立
教师活动:设置疑问,隋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 -个繁荣时期,那就是唐朝。唐朝是什么时期、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唐钥建立的时间是618年,都城为长安,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教师活动:展示“玄武门之变”的相关材料,然后提问,问题是唐朝建立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争夺皇位
的权力斗争,这场斗争的名称是什么?谁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知道这场斗争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李世民。
[设计意图]唐朝建立的史实比较简单,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通过材料的形式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直观形象的内容又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举两得。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师活动:设置疑问,李世民深谙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其在位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盛世局面,即“贞观之治”。那么出现“贞观之治”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教材与材料内容思考,提示学生可从治国思想、政治、经济、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5分钟,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人民。
(2 )政治:勤于政事,采纳正确意见;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 )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4)用人和纳谏:任命高于谋路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贞观之治”的表现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相关视频,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说说繁荣局面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可知,具体表现为政治比较清明,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综合国力逐步加强。
[设计意图]唐朝兴盛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小组讨论和史料结合的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能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学生课下搜集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其他同学。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的总结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开放式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来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赞同